孩子说话有早晚,说话早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说话晚的孩子聪明,但是孩子早学会说话,以后可以拥有更强的表达能力。
2岁左右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
儿童教育专家发现,孩子在4岁之前都在学习掌握语言技能。9个月到2岁,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,2岁到4岁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。
在9个月到4岁期间,孩子对语言最为敏感,学习效果最佳,此时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。
印度狼孩卡马拉在七八岁的时候被发现,但是她根本不会说话。即使经过7年的教育,她也只掌握了4、5个词,智力相当于3、4岁的孩子。
因为人类语言并非是天生的能力,而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,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,即使再多的教育,也很难赶上同龄人。
孩子说话有早有晚
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尝试说话,他们的语言断断续续、不完整,但是他们乐此不疲。无论是看到的、感受到的,还是有疑问的事情都要说出来。
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开口说话,自己的孩子却“金口难开”,很多父母万分着急。
孩子说话有早有晚,有其原因。
家庭因素
家庭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。说话多的父母,大部分孩子也能早说话。在父母不停说话的环境中,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,很早就学会说话。
那些说话晚的孩子,父母大部分都是平时很少开口说话。孩子在沉默的家庭氛围中,也不愿意早开口说话。
家庭环境对孩子说话早晚很重要,如果想让孩子早点说话,父母就要不停地和孩子对话,增强孩子说话的意愿,尽早说话。
消极刺激
很多孩子在刚能说话时,非常热衷于说话。嘴里嘟嘟囔囔、滔滔不绝,但是又发音不清、词不达意。有些父母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,甚至很多时候会不耐烦,不愿意听孩子唠叨。
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,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说话的行为,就会封闭自己,不再说话。这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毁灭性的的打击。
正确引导孩子说话与孩子交流
父母的陪伴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,因此父母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,随时与孩子沟通。
小孩子喜欢父母用夸张的、抑扬顿挫的声调与他说话,这样能提高孩子说话的积极性,原意与父母沟通,促进语言系统的发育。
父母与孩子交流,一定要摆正态度。孩子已经懂得大人说的话的意思,所以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,引导孩子用大人的方式,来思考、回答问题,激发语言潜能。
鼓励孩子多说话
孩子说话时,家长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。
当孩子说话的时候,父母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,孩子认为他说的话有意义、有价值才会继续说话。
父母要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,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父母不要错过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,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,采取多种方式,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,尽早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