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: 13526721191
焕锦动态
返回>

考据学家 阎若璩

日期:2012-03-13 查看:

阎若璩,清初著名经学大师。

纪晓岚说他博极群书,又精于考证,百年以来,自顾炎武之外罕能与之抗衡者。张穆说:念国朝(清朝)儒学,亭林(顾炎武)之大,潜丘(阎若璩)之精,皆无与伦比,而潜丘尤北方学者之大师。

阎若璩,字百诗,始祖于元初自山西祁县迁太原嘉节都西寨村,其地古名潜丘,所以他又别号潜丘居士。

阎若璩出生于明崇祯九年(1636年)十月十四日。6岁入小学,天生口吃,资性愚钝,读书千百遍也读不熟,且身体多病,然而他非常用功。母亲心疼他,听见他读书就劝他休息,他则默诵暗记不敢出声。传说他15岁那年冬天,一天夜里读书,遇到疑难问题,发奋不搞懂便不睡觉。经过刻苦思考,终于在四更天以后,豁然开朗,自此以后颖悟异常。16岁入山阳县学,成为一名秀才。他读书每下硬功夫,常将书拆散,读一页,即将此页用浆糊粘贴于几背,背熟以后即烧掉,终身不用再读了。他不但不满足背熟文辞,而且喜寻根究底,反复深思,曾自题柱联曰一物不知,以为深耻;遭人而问,少有宁日

20岁读《尚书》时,他怀疑《古文尚书》是后人伪造的古籍,便开始潜心钻研。他用了30年的时间,著成《古文尚书疏证》一书,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怀疑。25岁起,师从清江浦吴一清,学问日有长进。27岁起赴太原参加乡试,28岁与傅山、顾炎武等人游,广泛考察研究金石文字和史地学问。其间,顾以所著《日知录》相示,阎若璩为改正数条,顾虚心从之
由于他常年考证经典,荒疏了八股举业,因而久试不第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他43岁的时候,与阮晋一起应博学鸿词科,征辟进京。因此,人们又称他为阎征君。康熙二十五年,礼部侍郎徐乾学奉诏充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清会典》和《明史》三馆总裁,邀天下名士与修,阎若璩名列首位。二十八年徐迁书局回昆山,僦舍湖上,精心编纂《大清一统志》,阎随馆南下,同去的还有顾祖禹、黄子鸿等,皆精于地理之学者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皇帝南巡,龙船经过淮安时,问:此中有学问人乎?内阁学士李铠(亦淮安人)说,有一个名叫阎若璩的。巡抚宋大人补充说,此人长于考据,最为精核。皇帝即令召见,后因走得匆忙而未及见。此时皇四子(即后来的雍正皇帝),已闻知阎的大名,便召见了他。对他说:吾知东南读书种子仅存朱检讨(彝尊)、胡太学(渭)及先生耳。后又邀他进京。第二年初,69岁的阎若璩,由其长子阎咏陪同,拖着带病的身体进京。3月到了北京,皇四子以书籍、金银为礼聘,邀其馆于王邸,相待甚厚,并将其全部著作取去逐篇阅读,边读边赞。6月,阎病沉重,皇四子命以大床做成轿子,上面挂上纱帐,用20个人抬到城外居住,阎在上面如同在家卧床一般。未几,阎便病逝于北京郊外,其子遵嘱扶榇回淮,葬其祖父墓旁。墓地在塔儿头蛟龙沟,又名学山墩,在今施河乡大施河村。在京料理丧事的费用,皆皇四子所赐,皇四子还亲自为他作祭文、挽诗,恩礼备至。

阎若璩逝世后,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,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,供人凭吊祭祀。清末光绪初,段朝端、徐嘉等人因为阎先生祠地点过于偏僻,倡议改在城内奎文书院(遗址在今淮安中学)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铠、张?、顾、杨开源、任瑗、吴玉。建成后,由路?题额,名为阎征君暨六先生祠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山阳县知县卢维雍捐银70两给阎征君祠,银存于典铺,每年以利息作祭祀费用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河下王全熙邀集一些文人,募集经费,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

璩故里另建阎征君祠,事未办成即病逝。后来他的儿子王朝征继续操办,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建成。

阎若璩是我国清初一位著名朴学大师。他毕生研究经学、古地理学,治学严谨,善于思考。他常说:读书不寻源头,虽得之殊可危。对于书中的疑问,他总是追根求源,常常饥不食,渴不饮,寒不衣,热不扇,必得其解而后已。他的著作十分丰富,有《古文尚书疏证》、《潜丘札记》、《闲学纪闻笺》、《四书释地》、《眷西堂诗集》等十几种数十卷,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是《古文尚书疏证》 8卷。《尚书》又称《书经》,是我国上古的一部文献汇编,也是一部儒家经典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一度失传,汉初,由通晓《尚书》的伏生口授,得《尚书》28卷,称为《今文尚书》。后鲁共王坏孔子旧宅,得到《古文尚书》,虽经过孔子后裔孔安国考订,但未得列于学宫又失传。东晋梅赜向皇帝献上一本书也叫《古文尚书》,比《今文尚书》多25篇,经隋唐的儒臣研究,认定这就是孔府壁中出的《古文尚书》。实际上这是一部伪书,但一直被列为经典。那时知识分子人人都要读它,奉若神明,不敢作学问上的研究,更不敢轻易怀疑议论,生怕亵渎圣贤,韩愈就曾经说过:曾经圣人手,议论安敢到!但还是有不少学者怀疑它,如宋代的吴蒶,元代的吴澄、明代的梅?等,都曾举出许多证据来论证,说这是一部伪书。由于这些人的论证尚不够有力,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,因而难以定案。

清初,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很尖锐,文网极为严密,知识分子思想禁锢,尊经泥古,只能埋头读书,更不能非先儒、议经典。然而阎若璩却大胆冲破这种思想牢笼,他从20岁起就研究《古文尚书》。为揭穿此书之伪,他查检大量的经籍资料,博引众说,反复钩稽考证,做到事必求其根柢,言必求其依据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。经过30年的积累,他终于撰成《古文尚书疏证》 8卷。此书列举了128条证据,包含极其丰富的资料和非常严密而有力的论证,断定《古文尚书》为伪造,获得了学人的普遍赞同,在学术界轰动一时。学术史上这一疑案至此终于水落石出。阎若璩永载文学史册。人们提到《古文尚书》,首先就联想到阎若璩的名字。此后,淮安另一位学者丁晏,循其余绪,为追究《古文尚书》伪作者为谁而写了一部《尚书余证》,也具有一定影响。

阎若璩的《古文尚书疏证》是清代考据学的一面旗帜。它与顾炎武等人横扫当时流行的空疏无本的心学,开创清代朴实学风道路,后来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。


上一篇:汉赋大家 司马相如
下一篇:口吃的思想家 韩非子
视频中心
VIDEO
矫正后反馈
FEEDBACK
更多+